細說胎兒的聽覺器官和神經發(fā)育

本文Tag標簽:胎兒發(fā)育??

  在胎齡為2 6周時(6個半月),胎兒的聽覺器官就已經發(fā)育形成,其結構和出生時基本相同,只是在中耳的鼓室與乳突的部分略存在點不同。出生前在鼓室內僅有極少量的空氣存在,乳突的氣化也未全部完成,直到出生時隨著哭叫與呼吸,空氣經由咽鼓管開始逐步進入到鼓室內,鼓室的氣化工作才能完全完成。另外,當胎兒在宮內時,中耳內還存在許多同中胚層一樣的膠狀物。所以,從妊娠2 6周開始,胎兒的耳已有了接受聲波的能力,并能將聲波的“機械振動能”轉換為“神經沖動”。這一點和正常人已經沒有區(qū)別了。但是,這時,胎兒的耳朵對聲波的傳導仍以骨傳導為主,這是和正常人唯一不同的地方。

  胎兒的神經發(fā)育,從胎兒幾個月開始,一直延續(xù)到生后2—3歲,許多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纖維的外周由磷脂構成的髓鞘才逐漸長出和完善起來,髓鞘神經在發(fā)育過程中先形成神經纖維,然后再逐漸長出纖維外面的髓鞘。對于神經纖維來說,髓鞘除了保證神經纖維傳導興奮的速度使之比無髓鞘的纖維快之外,還有絕緣作用,使相鄰神經纖維上傳導的興奮互不影響。胎兒和小兒神經纖維的髓鞘既然還不完全,興奮就容易傳到鄰近的神經纖維,所以在大腦皮質容易形成較大的興奮區(qū)。當聲波經過外耳和中耳這些傳音裝置到內耳的耳蝸之后,根據(jù)聲波的頻譜寬窄不同,影響位于基膜上螺旋器中的毛細胞的多少的范圍也不同。因而,引起耳蝸微音器電位和總合電位的大小不同,所以由耳蝸微音器電位所激發(fā)的耳蝸神經動作電位的大小也不同。由于耳蝸神經動作電位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到大腦皮質聽覺中樞并引起聽覺,所以聲波本身頻譜寬窄特征,決定了耳蝸神經動作電位的大小,及神經沖動傳到大腦皮質并在皮質上引起聽覺的范圍的大小。因為不同頻率的聲波刺激;在大腦皮質上有著不同的感受部位。所以,如果要給胎兒及小兒播放音樂,特別是通過耳機播放,然后在孕婦腹壁上放音的胎教音樂,一定不要選擇播放那些音樂本身的頻譜過寬(交響樂的頻譜較寬)。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